当地时间2025年9月29日,值2025年国际翻译日之际,卡塔尔《阿拉伯人日报》《旗帜报》以及卡塔尔通讯社刊登专题报道称,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创始人兼总裁、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艾哈迈德·赛义德博士强调,“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促进了多种语言,特别是中文翻译领域的知识产出。
文章中写道,作为2021年度“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翻译成就奖得主,赛义德博士指出,哈马德国际翻译奖不仅表彰全球优秀翻译项目,更在促进阿拉伯语与世界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文明桥梁角色。这类奖项激励从业者精益求精,推动翻译质量与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阿拉伯人日报》报道截图
作为深耕中阿互译领域的文化推动者,赛义德博士强调,翻译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阿拉伯文化。目前,中国已有52所高校设立阿拉伯语专业及研究中心,超过两万名阿拉伯裔人士在中国生活并使用中文,他们正逐渐改变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展现真实的阿拉伯世界。
“翻译是促进世界和平的最佳钥匙”,赛义德博士说,“它拉近距离,消除误解,搭建起文明互鉴的坚实桥梁。”如今,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歌已走进中国课堂,阿多尼斯、马哈福兹、纪伯伦等阿拉伯文学巨匠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界。
《旗帜报》报道截图
赛义德博士认为,翻译与出版是“中阿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培训、会议、展览与文化贸易。他特别指出,AI翻译并非威胁,而是得力工具——善用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跨语言沟通,正如电脑取代手写,是效率的进步。
回顾创立希克迈特文化的初衷,赛义德博士提到,2010年他在中国生活时发现,阿中合作多集中于经贸领域,文化维度长期缺位。于是,2011年他创立了这家致力于中阿作品互译的机构,希望搭建一个持续输出“知识精华”的平台。
卡塔尔通讯社 报道截图
至今,希克迈特文化已累计翻译出版逾1000本中文书籍至阿拉伯语,覆盖15个阿拉伯国家;同时引进100本阿拉伯语著作至中文世界。这些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系统地向中国读者呈现了阿拉伯文化的多元面貌。
2019年后,希克迈特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仅激发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兴趣,也让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在阿拉伯地区赢得读者,部分小说甚至登上当地畅销榜。
文末,赛义德博士呼吁:阿拉伯各国公立图书馆可设立“中国文化专区”,出版社也应加强与中方合作,从阿拉伯视角自主选材,避免经由第三方或有偏见的媒介,真正实现文明间的直接对话。
背景介绍
国际翻译日定于每年9月30日,旨在纪念《圣经》拉丁文本译者圣杰罗姆的诞辰。该节日由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公关委员会于1991年正式设立,旨在表彰翻译在促进交流、传播知识、加深民族间文化理解方面的作用。庆祝这一天不仅是庆祝语言,更是颂扬人类搭建言辞桥梁、连接彼此、在关系中播种和平的能力。联合国大会则在2017年批准设立并庆祝这一国际日,包括卡塔尔国在内的11个国家签署了其决议草案。
2025年的国际翻译日主题为:Translation, shaping afuture you can trust(翻译,塑造可信的未来),强调翻译工作者在推动可信沟通、促进各方对话、把关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和机器翻译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文章来源:“希克迈特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