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李怀亮教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单一化的知识叙事已难以适配多元文明共生的世界格局。中国知识体系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重塑国际话语秩序的重要力量,其有效扩散既需要理论内核的扎实建构,更依赖于全球化传播载体的创新实践。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以“全球智库网络”为核心抓手,通过海外研究中心布局、国际学术联盟搭建、多维度成果输出等举措,为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探索出一条“实践赋能、学术共情、区域深耕”的新路径,其经验为全球范围内非西方知识体系的扩散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 全球智库网络: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载体革新
传统中国知识传播多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与国际社会的深度互动,导致理论话语与海外受众认知存在“断层”。而全球智库网络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线性传播模式,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双向对话交流、成果落地转化”的立体化平台,成为中国知识体系嵌入全球话语场的关键纽带。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网络构建,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清晰逻辑。在“点”的层面,其在全球五大洲布局23家海外研究中心,精准锚定不同区域的文明特质与认知需求——在拉美地区与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研究机构合作,聚焦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东地区依托埃及研究中心,深挖中阿文明交融的历史根基;在欧美地区则通过学术对话,搭建中西知识碰撞的桥梁。这些海外研究中心并非简单的“信息站点”,而是本土化的“知识转译枢纽”,能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转化为契合当地语境的学术表达与话语符号。
在“线”的层面,研究院以23家海外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将分散的研究力量整合为网络化的学术共同体。这种联盟化运作打破了国别与学科壁垒,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从“单点突破”转向“协同推进”——不同国家的学者可围绕“全球治理”“文明对话”等议题联合攻关,在共同研究中深化对中国理念的理解,进而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
在“面”的层面,研究院通过连续5届“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构建起常态化的全球学术对话场景。尤其是第五届论坛汇聚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覆盖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为中国知识体系提供了面向全球的展示窗口,也通过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让中国理念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广泛的学术认同。这种“点上扎根、线上联动、面上对话”的网络格局,彻底改变了中国知识传播的“被动语态”,使其从“被解读”转向“共探讨”,为知识扩散注入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二、 多元成果输出: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内容创新
全球智库网络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产出能够契合国际需求、引发学术共鸣的知识成果。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跳出“理论说教”的传统框架,以“区域化、多语种、实践性”为核心,打造多元化的知识输出矩阵,让中国知识体系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实现从“理念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跨越。
多语种著作出版是其深耕区域传播的关键举措。研究院并非简单将中文成果翻译输出,而是联合海外研究中心开展“本土化创作”——与委内瑞拉研究中心合作推出西班牙语著作《中国-委内瑞拉迈向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委合作实践,用当地受众熟悉的案例与话语,解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地区的实践价值;埃及研究中心主任独立撰写的《中国思想的文化渊源:从孔子到习近平》,则从文明传承的视角切入,将中国当代理念与传统文化根基相联结,为中东学者理解中国知识体系提供了“历史锚点”。此外,英语著作《共建“中国-拉丁美洲”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既聚焦区域合作的具体议题,也回应全球治理的共性难题,使中国知识体系既具备“在地性”,又拥有“全球性”。
“行走的智库论坛”与“学术讲坛”则实现了知识扩散的场景延伸。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会议,这类流动性的学术活动能够深入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乃至社区,将中国知识体系从“学术殿堂”推向“公共空间”。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研究院号召国际学术联盟学者向海外社会宣传大会精神,正是通过“学术讲坛”等轻量化场景,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学术议题,让海外受众在近距离交流中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有效消解了文化隔阂与认知偏差,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此外,研究院联合海外专家开展科研项目攻关、组织国内外学者在海外主流媒体发声等举措,进一步丰富了知识输出的形式。科研项目的合作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知识体系与海外学术视角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在海外主流媒体的发声,则让中国理念直接进入国际舆论场核心,打破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片面建构。这些多元成果共同构成了“理论+实践”“学术+公共”“区域+全球”的知识输出体系,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既扎实又高效。
三、 知华友华圈层: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长效保障
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扩散,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培育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实践核心,在于通过全球智库网络的运作,构建起一个“活跃的知华友华国际学术圈”,将知识传播的“一次性事件”转化为“可持续互动”,为中国知识体系的长期扩散提供稳定保障。
这个学术圈的形成,基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研究院并非以“主导者”身份推动合作,而是以“伙伴”角色与海外研究机构、学者开展协同——在科研项目中,中外学者共同确定研究议题、分享数据资源、联合撰写成果;在学术活动中,海外学者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可围绕中国理念提出独立观点与建议。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让海外学者从“中国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中国知识的参与者”乃至“传播者”,他们基于自身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对中国理念的认知,往往更具可信度与影响力。例如,埃及研究中心主任主动撰写著作解读中国思想,正是源于合作过程中对中国知识体系的深度认同,这种“内生性”的传播动力,远胜于外部的宣传推广。
研究院通过“项目制支持”,进一步激活了知华友华学术圈的活力。其支持国际学者在本国高校等学术平台解读、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为海外学者提供了资源与平台,也让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形成“本土化传导”——海外学者更了解本国的学术生态与受众需求,能够用更精准的方式将中国理念融入当地的学术话语与公共讨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再依赖单一机构的推动,而是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传播节点”,每个参与其中的海外学者,都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这个知华友华学术圈的存在,为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提供了“反馈机制”。通过与海外学者的长期互动,研究院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知痛点、兴趣点,进而调整知识输出的内容与方式——例如,针对拉美地区对“发展合作”的关注,强化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案例传播;针对欧美学者对“文明对话”的兴趣,深化中国传统思想与当代理念的关联性研究。这种“传播-反馈-调整”的闭环,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断贴近国际需求,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适配”的升级。
四、 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实践表明,全球智库网络既是中国知识体系“走出去”的载体,也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窗口。其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网络构建、多元创新的成果输出、知华友华圈层的培育,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知识体系的传播困境,为非西方知识体系参与全球话语竞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当下,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关乎全球话语秩序的多元化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全球智库网络的协同性与创新性,让中国理念在与国际社会的平等对话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坚实的知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