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网络构建与中国知识体系扩散——基于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发稿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李怀亮教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单一化的知识叙事已难以适配多元文明共生的世界格局。中国知识体系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重塑国际话语秩序的重要力量,其有效扩散既需要理论内核的扎实建构,更依赖于全球化传播载体的创新实践。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以全球智库网络为核心抓手,通过海外研究中心布局、国际学术联盟搭建、多维度成果输出等举措,为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探索出一条实践赋能、学术共情、区域深耕的新路径,其经验为全球范围内非西方知识体系的扩散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          全球智库网络: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载体革新

 

传统中国知识传播多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与国际社会的深度互动,导致理论话语与海外受众认知存在断层。而全球智库网络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线性传播模式,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双向对话交流、成果落地转化的立体化平台,成为中国知识体系嵌入全球话语场的关键纽带。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网络构建,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清晰逻辑。在的层面,其在全球五大洲布局23家海外研究中心,精准锚定不同区域的文明特质与认知需求——在拉美地区与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研究机构合作,聚焦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东地区依托埃及研究中心,深挖中阿文明交融的历史根基;在欧美地区则通过学术对话,搭建中西知识碰撞的桥梁。这些海外研究中心并非简单的信息站点,而是本土化的知识转译枢纽,能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转化为契合当地语境的学术表达与话语符号。

 

线的层面,研究院以23家海外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将分散的研究力量整合为网络化的学术共同体。这种联盟化运作打破了国别与学科壁垒,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从单点突破转向协同推进”——不同国家的学者可围绕全球治理”“文明对话等议题联合攻关,在共同研究中深化对中国理念的理解,进而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

 

的层面,研究院通过连续5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构建起常态化的全球学术对话场景。尤其是第五届论坛汇聚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覆盖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为中国知识体系提供了面向全球的展示窗口,也通过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让中国理念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广泛的学术认同。这种点上扎根、线上联动、面上对话的网络格局,彻底改变了中国知识传播的被动语态,使其从被解读转向共探讨,为知识扩散注入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二、          多元成果输出: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内容创新

 

全球智库网络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产出能够契合国际需求、引发学术共鸣的知识成果。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跳出理论说教的传统框架,以区域化、多语种、实践性为核心,打造多元化的知识输出矩阵,让中国知识体系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实现从理念传播价值认同的跨越。

 

多语种著作出版是其深耕区域传播的关键举措。研究院并非简单将中文成果翻译输出,而是联合海外研究中心开展本土化创作”——与委内瑞拉研究中心合作推出西班牙语著作《中国-委内瑞拉迈向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委合作实践,用当地受众熟悉的案例与话语,解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地区的实践价值;埃及研究中心主任独立撰写的《中国思想的文化渊源:从孔子到习近平》,则从文明传承的视角切入,将中国当代理念与传统文化根基相联结,为中东学者理解中国知识体系提供了历史锚点。此外,英语著作《共建中国-拉丁美洲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既聚焦区域合作的具体议题,也回应全球治理的共性难题,使中国知识体系既具备在地性,又拥有全球性

 

行走的智库论坛学术讲坛则实现了知识扩散的场景延伸。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会议,这类流动性的学术活动能够深入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乃至社区,将中国知识体系从学术殿堂推向公共空间。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研究院号召国际学术联盟学者向海外社会宣传大会精神,正是通过学术讲坛等轻量化场景,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学术议题,让海外受众在近距离交流中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有效消解了文化隔阂与认知偏差,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此外,研究院联合海外专家开展科研项目攻关、组织国内外学者在海外主流媒体发声等举措,进一步丰富了知识输出的形式。科研项目的合作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知识体系与海外学术视角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在海外主流媒体的发声,则让中国理念直接进入国际舆论场核心,打破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片面建构。这些多元成果共同构成了理论+实践”“学术+公共”“区域+全球的知识输出体系,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既扎实又高效。

 



三、          知华友华圈层:中国知识体系扩散的长效保障

 

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扩散,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培育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实践核心,在于通过全球智库网络的运作,构建起一个活跃的知华友华国际学术圈,将知识传播的一次性事件转化为可持续互动,为中国知识体系的长期扩散提供稳定保障。

 

这个学术圈的形成,基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研究院并非以主导者身份推动合作,而是以伙伴角色与海外研究机构、学者开展协同——在科研项目中,中外学者共同确定研究议题、分享数据资源、联合撰写成果;在学术活动中,海外学者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可围绕中国理念提出独立观点与建议。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让海外学者从中国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中国知识的参与者乃至传播者,他们基于自身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对中国理念的认知,往往更具可信度与影响力。例如,埃及研究中心主任主动撰写著作解读中国思想,正是源于合作过程中对中国知识体系的深度认同,这种内生性的传播动力,远胜于外部的宣传推广。

 

研究院通过项目制支持,进一步激活了知华友华学术圈的活力。其支持国际学者在本国高校等学术平台解读、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为海外学者提供了资源与平台,也让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形成本土化传导”——海外学者更了解本国的学术生态与受众需求,能够用更精准的方式将中国理念融入当地的学术话语与公共讨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再依赖单一机构的推动,而是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传播节点,每个参与其中的海外学者,都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这个知华友华学术圈的存在,为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提供了反馈机制。通过与海外学者的长期互动,研究院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知痛点、兴趣点,进而调整知识输出的内容与方式——例如,针对拉美地区对发展合作的关注,强化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案例传播;针对欧美学者对文明对话的兴趣,深化中国传统思想与当代理念的关联性研究。这种传播-反馈-调整的闭环,使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断贴近国际需求,实现从单向传播双向适配的升级。

 


四、          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实践表明,全球智库网络既是中国知识体系走出去的载体,也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窗口。其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网络构建、多元创新的成果输出、知华友华圈层的培育,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知识体系的传播困境,为非西方知识体系参与全球话语竞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当下,中国知识体系的扩散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关乎全球话语秩序的多元化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全球智库网络的协同性与创新性,让中国理念在与国际社会的平等对话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坚实的知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