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要:2025年9月,第八届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本届论坛以“文明互鉴促发展命运与共向未来”为主题,设立两个分论坛。作为重要议题之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共促中拉气候韧性未来”分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和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探讨中拉如何通过绿色发展与制度创新,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来自中拉两地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代表,围绕绿色能源、低碳转型、农业可持续与知识合作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这里分享其中一些发言嘉宾的观点。
发言摘要:在分论坛上,Aníbal Carlos Zottele指出,中墨两国在“生态文明”概念上虽有语境差异,但在总体目标上高度一致:不仅要应对气候变化,更要在更高层级上重塑经济进步模式,朝着惠及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未来前进。
他系统梳理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与政策的演进:自2012年起,生态文明被提升为国家治理理念,强调将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同“人与自然和谐”相统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中国提出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多边主义为依托、以绿色复苏为路径、以责任与能力建设为保障的“四项举措”,并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相应配套是对可再生能源、造林与水资源治理的持续性投入与扩容。相较之下,墨西哥的生态理念深植于前哥伦布时期的文化传统,其治理体系在宪法与法律层面具有坚实基础。墨西哥宪法第4条明确“人人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并规定国家与个人负有保护义务;配套制度涵盖《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总法》《能源转型法》《森林可持续发展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此外,墨中双方均吸收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绿色经济”的界定,将提升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平、显著降低环境风险纳入发展框架。他同时直面执行层面的艰难议题:在塑料循环领域,当前“循环经济”对塑料包装的闭环能力仍受限——约72%的塑料包装未被回收,其中32%进入自然环境,14%被焚烧,只有14%进入回收体系;而在这14%中,仅约2%可实现与原料同等级的再生回收,大量为降级利用。这意味着若全球塑料使用量从2014年的3.11亿吨增至2050年的11.24亿吨,资源压力仍将持续攀升,倒逼治理转向源头减量与制度强约束。
在合作层面,他强调中墨与更广泛中拉框架的互补性正在具体化。区域层面,2021年中国—CELAC部长级会议已将环境合作、绿色发展和2030议程作为优先方向,2025年的相关对接进一步把清洁能源、环境技术、森林与自然保护、荒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纳入务实议程,并外延至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推动绿色与数字协同转型。在项目与资本维度,拉美清洁能源的扩张既受益于中方企业与金融的持续参与,也反映出墨西哥本土产业需求的拉动:例如中国金融与企业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覆盖阿根廷胡胡伊300MW光伏与智利Punta Sierra 81.6MW风电;在墨西哥,风光领域的合资与并购迭代推进——如2020年国家电投(SPIC)收购Zuma Energía相关资产,联动索诺拉、奇瓦瓦(光伏)与塔毛利帕斯、瓦哈卡(风电)布局;同时,Envision Energy与Vive Energía在尤卡坦的风电合作,带动产业链条本地化。面向未来,据《墨西哥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2025–2034)》测算,墨西哥装机容量或将以年均约8.5%的速度增长,工业与商业用能场景成为新增清洁电力的关键驱动力。他总结认为,跨国企业、产业园区与本地企业纷纷引入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国际合规与供应链溯源要求、分散监管与市场风险并优化成本结构。汽车、食品、冶金与电子等行业已成为先行者。这一趋势与中国国内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制度进程相呼应,为中墨协作夯实了共同的政策与市场基础。展望未来,在部分主要经济体承诺不足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包括中国与墨西哥)将在落实《巴黎协定》与2030议程的实践中承担更重要角色:既出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源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传统与价值坚守。
发言嘉宾简介:Aníbal Carlos Zottele:墨西哥韦拉克鲁斯中国研究中心协调员、墨西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关注中墨关系、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重点研究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可持续路径。
文章来源:CECLA 中拉智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dg6VxrDHTXPmVbUARv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