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亮 | 中美关系:从争论走向对话

发稿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27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应邀参加了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于20231023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化智库创新年会。李院长在年会上就中美关系做了发言。

中美之间的对话往往伴随着争论,有争论是正常的,而且争论也不是坏事,中国人常讲“真理不辩不明”。中美之间的争论基本上沿着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在利益层面,是发展和霸权对话和争论。寻求共同利益是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主要动力,共同利益是不同国家之间化解矛盾的良药。共同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军事利益等,但主要是共同但经济利益。寻求共同利益的目的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开放市场,相互提供发展机遇,也包括缔结各类双边和多边协定。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曾经是最大贸易伙伴,中美之间有许多共同经济利益,如果破坏这种伙伴关系,对双方都是巨大损失。但是,中美之间也有不同利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大利益是发展。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发展不是其最大利益,它的最大利益是维持霸权,经济霸权,军事霸权以及文化霸权。两个最大经济体,一个要发展,一个要霸权,肯定就会存在冲突。为了减少冲突,至少,为了避免冲突造成严重后果,就需要对话。

第二,在责任层面,是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全球治理遇到空前挑战,其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过去几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应新变化和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不够。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变化很快,但贸易和投资规则还比较陈旧封闭。全球金融治理也未能跟上新的形式。中美之间但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对“规则”的理解不一样。美国人讲“基于规则的”国际关系,他心目当中是一套规则。中国人也讲“规则”,但他指的是另一套规则,这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第三,在价值层面,是对政治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中美的政治价值观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山巅之城”,世界应当仰视;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是普世价值,全世界都应当采取这样的普世价值,不符合民主模式的政府治理都是威权专制。美国人理解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美国人存在一种文化优越和文明优越的感觉。中国人认为各国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各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文明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应该对话、交流、互鉴。

 以上三个层面的争论还会长期持续,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我们没必要急于达成完全一致。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完全消极,有效的办法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一个好办法。不从实力的位置说话,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彼此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