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国媒体连续报道我校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活动

发稿时间:2020-11-11浏览次数:69

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ICSF)联合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SAUT)于2020年10月14日举办了“应对中非合作议程中的假新闻报道”线上国际学术讨论会,中非双方60多人参会。在会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教授、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Pontian Ndabaneze教授、新华社非洲分社执行副总编曹凯以及南非“中非项目”新闻网站执行主编埃Eric Olande等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非合作议程中的假新闻现象严重,已成为危害中非关系的一种“武器”。这些假新闻阻碍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沟通、交流与实践。对非洲而言,这些流散于社会上的假新闻的迅速传播,阻碍了非洲民众获取多元客观的真实信息,非洲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也因此受损。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对中非合作议程下中非新闻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挑战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更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拓展中非媒体交流合作提供了方案。


10月底,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TBC及《每日邮报》分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门报道。《每日邮报》以《记者谨防发布假新闻》(Journos cautioned against publishing fake news)为题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及发言人的核心观点,同时介绍了圣奥古斯丁大学与我校合作的领域及前景。

图:坦桑尼亚《每日邮报》刊发了文章

此前不久,尼日利亚“新闻调查员”(New Investigators)新闻网站也刊登文章《专家就化解中非合作中假新闻威胁提出方案》(Experts Offer Solutions To Tackling Threat  Of Fake News In  China Arica Cooperation),跟踪报道了我校此次会议的举办进程,并详细介绍了各位与会记者及专家的重要观点。

图:尼日利亚新闻网站刊发了文章


11月4日,赞比亚主流大报《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发了题为“中非学术研讨,共建应对机制”(Chinese, African scribes confer on bridging gap)的专栏文章。该文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联合举办的“应对中非合作议程中的假新闻报道”国际学术讨论会为背景,重点介绍了与会专家和媒体人士在会议上的交流讨论内容,肯定了这一学术会议对于中非合作以及中非新闻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章展望了中非双方调整合作战略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中非记者围绕中非合作议程下中非新闻报道中的假新闻现象的讨论富有建设意义,并深刻剖析了假新闻现象的问题根源、提出了应对建议。

图:赞比利亚主流大报刊发了文章


此次中非传媒学界联合邀请资深媒体人所举办的应对中非合作中假新闻问题的研讨活动,体现了中非媒体学界与业界就应对假新闻议题的责任担当与行动诉求,非洲本土主流媒体的关注将有助于推动中非媒介应对假新闻问题采取及时必要的举措。

图:“应对中非合作中的假新闻”研讨会日程及在线会议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驱动、某些西方智库的蓄意误导、中非信息的沟通不畅、缺乏监管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媒体间的恶性竞争、民众欠缺媒介素养等成为了中非报道中假新闻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对此,与会媒体记者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媒体以及政府以外的企业、智库和教育机构等中非各领域的合作;二是增进中非信息交流的透明度,在面对假新闻时,双方应该做到及时回应、主动参与、揭露真相、有效发声;三是做好中非公共传播工作,提高民众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四是提高媒体记者的专业水平,正确对待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并推动建构性新闻实践,开展更具建设性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以促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