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非合作议程中的假新闻报道”线上论坛举行

发稿时间:2020-10-17浏览次数:72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14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ICSF)和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联合主办的“应对中非合作议程中的假新闻报道”国际线上学术讨论会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南非、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的10余位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学者,50多位与会者,就中非合作议程下中非新闻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挑战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图为部分参会者合影

    会议分为专题演讲和自由问答两个环节。分别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教授与圣奥古斯丁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Peter Mataba博士主持。张艳秋教授首先对会议的联合主办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对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图为Pontian Ndabaneze教授致开幕辞

    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Pontian Ndabaneze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中非报道中存在许多误导公众的假新闻,假新闻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沟通交流,危及新闻业。正是由于缺乏事实依据,中国和非洲的假新闻才得以传播。他认为,非洲记者不应简单地重复西方媒体的报道,而应在报道之前,进行事实的核查以及必要的更正。

    在专题演讲环节,新华社非洲分社执行副总编曹凯、南非中非项目“”新闻网站执行主编埃Eric Olande、赞比亚记者Lovering Sichizya、尼日利亚记者Idowu John Bakare、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制作人沈诗伟、坦桑尼亚媒体专家Ali N.Sultan分别作专题演讲。媒体人与专家学者分析了中非报道中假新闻出现的根源,认为假新闻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社交媒体、中非传媒体制和民众媒介素养等因素有关。中非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双方媒体客观务实的报道,双方在面对假新闻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外交官、记者和民间团体的作用,积极发声、主动回应,以建设性的报道推动中非关系发展。


图为6位媒体人和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

   新华社非洲分社执行副总编曹凯指出,以肯尼亚为例,媒体的假新闻有些是出于政党或外国势力的政治动机,而非洲某些私营媒体往往由于追随于西方媒体的报道,给中非关系制造了麻烦。南非《中非项目》执行主编埃里克•奥兰德表示,就非洲民众而言,由于缺乏针对中非关系的知识教育和殖民记忆的不安全感,造成像“非洲债务陷阱”这样的问题。中国外交官和媒体应该坦诚地面对和回应中非负面议题,以解决中国在非洲的假新闻问题。赞比亚记者Lovering Sichizya认为,媒体记者需要接受教育,学习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建构性新闻如果能够在非洲得到很好的实践,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假新闻的蔓延。尼日利亚记者Idowu John Bakare指出,假新闻和不实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已经司空见惯,而假新闻的产生可能源自于一些国家利益及地缘政治因素。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制作人沈诗伟表示,应对假新闻的挑战是纠正与修复损失,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生产和传播假新闻变得容易和廉价,而修复这些假新闻传播造成的损害却代价高昂。他建议媒体开展更具建设性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来解决中非关系问题。坦桑尼亚记者Ali N.Sultan指出,假新闻是一种“武器”,记者如果对真实的事件充耳不闻,新闻的真实性也荡然无存。记者担负着重要责任,要报道有事实依据的新闻,而不是成为假新闻的推波助澜者。

    其他参会者针对如何解决假新闻问题,也分享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们认为,中非交流的信息透明度非常重要,中国方面应就中非关系中任何需要解释的时间,快速有效地做出回应,并对公众做好公共传播。中非之间需要加强媒体合作,以便信息的有效传达和沟通。中非应努力建立一种应对假新闻的机制,建立一个澄清假新闻的平台,让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顺畅地流动。除了非洲政府,中国方面应加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记者的沟通。中非的新闻从业者们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揭穿假新闻问题。

    最后,张艳秋教授对与会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在总结中指出,中非双方都非常重视媒体合作和交流,以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们看到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政府、私营部门、智库和教育机构的努力推动了彼此间的理解不断加深。面对误解、刻板印象乃至假新闻,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媒体合作,定期举行对话,促进极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文交流。

    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拓展中非媒体交流合作,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将在坦桑尼亚合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东非研究中心,中心将于2020年10月23日揭牌。东非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个联合学术平台,开展有关文明对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的系列学术合作,推进世界不同地区协作,构建一个共享知识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