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琦: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

发稿时间:2020-09-28浏览次数:1280

    编者按:2020年7月3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ICSF)、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CNIA)和德国文明对话研究院(DOC)联合主办的“中国与世界:直面现实与共享未来”(China and the World: Changing Reality and Shared Future)国际线上学术讨论会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德国、马来西亚、英国、美国、新加坡和南非的海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全球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和现实困境等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本公号摘编部分学者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

许庆琦

马来西亚新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非常荣幸这次能够就中国如何看世界以及世界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进行演讲。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我将会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于后疫情的中国与世界的看法。  

  历史上每一次大流行都会改变人类发展的轨迹,新冠肺炎也将如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不久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新冠肺炎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疫情之后,世界将会变得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新冠疫情的大爆发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会给国际关系形势带来影响。但新冠疫情不会是美国的苏伊士时刻,并不会给美国国际地位造成太大的变数,美国仍然会保持原来的世界霸主的地位。不过,显而易见,由于美国政府对疫情处理不当,确实导致美国本身受到了重创。然而,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中国能够顶替美国一直以来的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除了美国将仍然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外,另外不会有改变的就是美国的对华政策。遏制中国崛起是美国国内两党的共识。基于他们目前展现出的对新冠病毒的极大埋怨态度来看,对中国的压制可能会愈演愈烈。我认为,疫情后中国将面对一个态度日益不友善的西方世界,从贸易分工到新冠疫情,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对中国抵制的姿态。新冠疫情实则将更加加剧中美之间已经展现的紧张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度。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声称:美国将从现在直到永远统治这个世界,以此暗示出美国对中国的戒备姿态。

  中国和美国不可能找回以往合作的模式了,不仅我这么想,我想有很多人也这么认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近期的调查显示,73%的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怀有负面印象。此外,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成功的方式被许多西方人看作是对议会制民主的威胁。不少西方组织呼吁大家一起联合起来捍卫民主制度。西方国家有一些国会议员积极推动成立联盟,共同应对和抵制中国。同时,印度也积极地配合美国针对中国的种种行为,在牵制中国的大戏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西方对于中国的攻击主要围绕人权、香港国家安全法、新疆、西藏等问题展开。所以,中国如今面临着一个更加不利的国际环境。

  但是,反观中国在此环境下显得更具有耐力,必然是有其优势和原因存在的。首先,中国对于其自身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充满信心。纵观全球供应链形势,虽然疫情后将会略有些调整,但却不会有大的变动,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为全球的增长贡献了30%,并且我认为它的贡献在将来也会只增不减。中国国内市场不但规模大,且在中国实行了国内国外双循环以及深化开放政策,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仍在不断发展。此外,中国也越来越着重依托于科技和创新技术驱动发展,未来将会加大在新基建相关的投资。同时,中国的都市化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都是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那中美关系是否已经脱钩了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世界局势。从经济方面来看,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长了3.2%,相反,美国经济缩减了32.9%,德国10.1%。我们可以将当前世界看作是多极世界,即中国、美国、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中美经济脱钩难,但会在经济上减少对彼此的依赖。科技世界则可能分化为两极世界,中国有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可以不再依赖美国的GPS,从华为到Tik Tok,中国科技的崛起对美国是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支付体系和金融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普遍使用的是SWIFT国际支付系统,而如今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普及,中国数字货币的实施和人民币的全球化也将对全球金融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中国的政治制度深植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在新出版的《特朗普对阵中国:正视美国的头号威胁》一书中这么说道,“以集权式体系为特点的中国的秩序传统可以追溯到至少3500年前”。这套体系将广大疆域粘合在一起,也防止了中国像欧洲那样,陷入分裂为小的民族国家的命运。中国的集权式体系的运行基于选贤任能,是来自儒家的关键原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牢固基石。孔子曾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古代的中国,基于选贤任能的原则,人才由一种开放的帝国考试系统即“科举”选出,以服务于当时的统治者。同样,在当下的中国,领导者也往往经由多级的能力和忠诚考察才能脱颖而出。集权化和贤能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在历史上,尽管有朝代和时代的更迭,但这些定义治国能力的基本原则并未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协商式民主也可以看作是上述两种特征的混合。 

  中国现今的体制植根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因此,中国的复兴并不威胁由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虽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仍需改进自己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才能获得世界更加正面的印象和看法。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一个阻碍源自于语言问题。众所周知,当前的世界主要媒体都由英文媒体主导,语言的障碍及语言使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国际发声。第二点是中国的传播方式相比于其他国家更偏向于宣传式,这是今后与国际沟通交流中需要注意改变的一点。再次是不要一味地沉浸于复述中国式内容,不断自我强调中国中心的理念,相对对外传播中经常使用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概念,我认为以“中国范式、中国经验”来表述更好。通过改进沟通方式,中国要持续不断地,积极通过公共外交与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展开交流。

  关于话语权究竟是理解为拥有能够发声的权力呢?还是真正做到掷地有声的有效沟通更重要?因此,在与世界交流过程中,要更加需要注意我们怎么说才能够让外界更好更能够理解我们才是重要的,无需一味强调自己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关注说话的份量以及从对话的角度换位思考,如何用对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传递中国的声音。软实力要用于促进中国文明的传播,而不是要世界看到中国一直反复强调的本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这样做反而容易造成人们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和观感。

  

编译:李喆

校对:姬德强